《漫・蔓・慢》:一場從感官、科技到靜心的當代工藝對話

《漫・蔓・慢》:一場從感官、科技到靜心的當代工藝對話

王俠軍策展,工藝中心 70+1 年的文化行動與慢生活提案

 

在生活節奏快速轉動的當下,慢下來,本身就是一種勇氣與選擇。

由王俠軍老師擔任策展人、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主辦的《漫・蔓・慢-工藝漫活主題展》,正是一場邀請觀者重新體會「生活中的工藝」的實驗性展覽。

這場展覽除了作品展示,也是一場文化行動:以「SLOHAS 漫活」為理念,從感知鬆動 → 科技共構 → 對話共創,提出工藝如何成為生活風格、環境倫理與未來願景的實踐場域。


 

展場分為「漫」、「蔓」、「慢」三個區塊,每個區塊都代表了工藝從理念萌芽到融入生活的過程。

「漫」:感官鬆動,讓工藝重新進入生活

一改傳統工藝展作品滿載的模式,透過一件用1600片回收陶片做成的巨型裝置,光影變化超夢幻,營造出一個純粹、放鬆的空間,讓你的感官瞬間被喚醒,找回創作與生活的原點。這個「漫」也象徵液體般自由滲透、無拘無束的動態,更呼應品飲生活文化。
工藝中心《漫・蔓・慢-工藝漫活主題展》展場主視覺與展覽

✨ 展區亮點:王俠軍《簡愛》茶具作品

一樓大廳中央,細品由藝術家王俠軍設計的「簡愛」茶具組。其壺蓋與壺身一體成型,線條流暢圓潤,觸感溫潤,彷彿回到孩提時搖籃的懷抱,又像感受母親掌心的溫暖包容。這套茶具將愛的語言化為日常器物,讓您在品茶時,不僅享受味覺,更能體驗視覺、觸覺與心靈交織的豐富感受。
王俠軍設計《簡愛》茶具,壺身圓潤,壺蓋與壺身一體成型,象徵愛與包容的器物語言
漫與慢的交織:在開放中慢享沉澱
當一體成形無蓋的「簡愛」壺遇上茶葉,一場「漫」與「慢」交織的沉澱之旅就此展開。
茶葉在熱水中緩慢地舒展,逐漸釋放其深藏的風味,這是一場關於時間的感官藝術。我們靜靜觀賞茶葉的變化,體驗那漫長而從容的等待,體現了「慢」的真諦。
而「漫」則提供了一個開放、無界限的空間,讓心境得以自由舒展;「慢」則體現了茶葉緩慢的釋放與品飲過程中的耐心。兩者共同創造出獨特的感官體驗,鼓勵人們在快節奏的生活中,尋回一份專屬於「漫而慢」的寧靜與深度。


「蔓」:科技與永續的共構根系

走入《蔓》展區,彷彿走入工藝未來的研究室。聚焦科技與永續,不只有AI設計和3D列印的酷炫應用,還能看到《Yii+計畫》探索虛實工藝的成果,更有許多品牌分享他們如何讓永續材料變身實用好物。是一次材料、科技與文化價值的對話實驗:

  • Yii+ 計畫 首次公開虛實融合作品,以 Spatial 虛擬展場延伸元宇宙中的工藝可能

  • AI 設計與3D列印 示範如何讓工藝從心靈延伸至算法

  • 再生材料品牌實踐:從竹材再生、球類回收再設計,到社區共創自然染,這些作品不只「做得漂亮」,也回應了2050淨零目標

「蔓」是連結,也是扎根。在這個展區,觀者將看見工藝如何與環境倫理與未來科技並行,成為實踐生活美學的根系。

工藝結合 AI 與數位設計,探索科技與手作交融的新型態

「慢」:創作的速度可以快,感受的速度值得慢

在展覽的尾聲,《慢》展區邀請工藝家現地駐地創作。

沒有距離感,沒有時間壓力,只有材料、手與身體的緩慢互動。首波登場的陶藝家陳瓊茹,以作品帶領我們看見「感受的速度」。

這裡,觀者不是旁觀者,而是參與者——你可以觀看創作,也可以進入對話:與創作者,與作品,與自己。

這份慢,是自我覺察的速度,是讓工藝從日常回到身體的方式


為什麼八方新氣關注這場展覽?

因為我們相信,工藝,不只是創作,更是生活的方式。

王俠軍老師在策展中所延伸出的理念:

  • 工藝的感知,不只眼見,而是手感與時間堆疊

  • 工藝的精神,不只保存傳統,而是延展未來

  • 工藝的實踐,不只器物本身,而是對世界的一種溫柔回應


從《皓月》的月光圓滿、《登高》的堅毅進取,到《福滿乾坤》的祝福葫蘆,八方新氣持續透過器物與美學語彙,讓工藝真正回到生活。


回收陶片構成的光影裝置藝術,象徵感官鬆動與自由流動的工藝精神

📍展覽資訊

  • 展覽名稱|漫・蔓・慢-工藝漫活主題展

  • 展覽時間|2025年5月29日 – 2026年3月1日

  • 展覽地點|國立台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 工藝設計館 1F、2F、B1

  • 主辦單位|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

  • 📷 照片提供|西屹設計

 

更多展覽期間活動:

請參考 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漫•蔓•慢-工藝漫活主題展網站 點擊此處

 

了解更多八方新氣茶具 點擊此處

 

 

發表評論

請注意,評論需要在發布前獲得批准。

此網站已受到 hCaptcha 保護,且適用 hCaptcha 隱私政策以及服務條款

母親節禮贈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