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創統與創新之間看當代陶瓷發展」主講人:新北市立鶯歌陶瓷博物館江淑玲組長

「从创统与创新之间看当代陶瓷发展」主讲人:新北市立莺歌陶瓷博物馆江淑玲组长

明明白白-白瓷观点.王侠军展览,特地邀请各方的瓷器专家来到论坛分享对于瓷器的研究跟观点,江淑玲组长研究陶瓷10多年,任陶博馆典藏展示组组长,常至全世界进行参访,2020年陶博馆规划的「亚热带花园:彩绘陶瓷展」即是由江淑玲组长带领组员进行策展,本次江淑玲组长从瓷器历史的沿革、瓷器的原料及工艺到瓷器与文化的关系,让我们领会瓷器的发展的因果,如何用现代的眼光来看当代的瓷器发展。

以下为论坛摘要:

瓷器改变世界贸易地图,串接东西方文化交流

瓷器发展的近百年来,我们看到当中有非常大的进步,从景德镇逐渐影到了全世界,从白瓷到青花瓷,那为什么白瓷在世界上有这么重大的意义?事实上它在欧洲就引起了非常大的改革,甚至是一个贸易的竞争。在17世纪时,当时的西方世界对于东方瓷器是非常着迷的,甚至在德勒斯顿(德语:Dresden)有个瓷器工厂专门收藏来自中国的瓷器,因为西方没有能力做瓷器,所以花了非常多钱去跟中国进口,西方也为了破解瓷器制作的秘密,花费了非常大的心力,最终萨萨克森选侯「强者」奥古斯特跟他的炼金术士发现了白瓷的秘密,而当时掌握了白瓷的生产秘密谁就有可能在欧洲社会的竞争里突围而出,白瓷改变了贸易的版图。破解了瓷器制作的秘密后,西方的瓷器后来居上东方,逐渐扩展到整个欧洲,我们看到现在很多知名的欧洲品牌成立,从18世纪到19世纪逐渐成熟,当时他们是从学习东方风格,逐渐才把自己的眼光转向他们的艺术发展,西方一直以来在陶瓷的表现面向,是对于东方的想像的脉络下发展,我们现在知道的诸多知名的瓷器品牌包括麦森也在此脉络中发展。发觉白瓷制成是他们一开始的重点,一直到现在到了20世纪成为一个独特的设计风格,包含包浩斯等等,对于白瓷在颜色及形体上做一个很好的结合跟体现,白瓷的精神在东西文化之间不断的再被诠释,最后成为很值得从不同的角度去观看的物件。

王侠军的作品演绎出当代瓷器的艺术发展

从瓷器的秘密被破解后,景德镇也慢慢被破解,所以我们现场看到的这些作品,是对于我们的传统器形在诠释或者是重新赋予新的时代精神,在几百年的演变当中面对这样的材料做出不同的回应。从白瓷之路到欧洲的风格表现,白瓷传播到世界各地,都长出了那个国家的味道跟形象,我在日本的百货公司曾经看过王老师的作品,那时候我是非常的惊讶,瓷器的制作是有技术门槛,就像我刚刚跟大家讲到陶土跟瓷土之间的差异,我们很简单的说它是土与火,包含了材料本身、窑炉、温度所是非常复杂的计算,当中会有很多毁坏的过程,瓷土的塑形式相对难的,这就为什么在展区把模具跟作品放在中间的位置,一个作品需要这么多模具去呈现出来,模具的制作要能够做精密度这么高,而且要非常考究,这是非常核心的。瓷器制作过程当中,模具的精细度决定了作品很大的成败,这部分的人才也是难以去要求的,王老师透过这些不同的模具去把一件作品组装起来,还要经过处理,这每个步骤都非常的艰难,像太湖石系列的作品最初我在看以为是白陶,这个材料用陶土去呈现是相对容易的,可是用瓷土的话就要克服很多的难度,意味着它的失败程度很高。

王老师作品除了工艺难度,我觉得艺术创作最核心的是其中的精神,王侠军老师对传统的一个态度再加上时代的精神,这就回归到我提到从传统当中去创新的精神是怎样而来,王老师有了他的诠释跟创造,在看待一个艺术的本身来讲,时代性、精神性及理解性,精湛工艺是为了支持这件事去产生。我自己的感觉,这些作品对于传统的图文结构跟再建构,赋予一种仪式性的精神,在我们的生活中这样的作品是实用的,很符合现代人喝茶、喝酒或者是做任何饮食方面,不仅仅只是柴米油盐酱醋茶,而是在增生生活美学的存在,这样的生活美学不单只是摆一摆、煮一煮,而是这样的器皿本身就有它的精神意义存在,器物的制作我觉得是失之毫厘差之千里,白瓷也是一样,差一点里面味道就差很多,材料、技术各方面还有他的精神,我建议大家可以从纯粹艺术形式去欣赏王老师的作品呈现的面貌跟思考。

新北市莺歌陶瓷博物馆典藏展示组&资深策展人江淑玲组长
进行陶瓷文物与资料之搜集、研究与典藏、陶瓷文化相关主题展示之研究规画、设计、执行、维护与管理等事项,协助陶博馆出版多本陶瓷书籍:青韵流动、瓷.金,风.风.华、时代的茶颜、嗑牙乐:2010台湾国际陶艺双年展等。策展「饮食物语-陶瓷器皿与文化的日常」特展、「亚热带花园:彩绘陶瓷展」等。

发表评论

请注意,评论需要在发布前获得批准。

此站点受 reCAPTCHA 保护,并且 Google 隐私政策服务条款适用。

祥龍獻瑞